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期《江山雄韵,名家访谈》,我是主持人单婵。有言道:“人生的精彩之处,在于寻找或创造一个合适的舞台,把自己的才华和潜能尽情彻底地发挥出来,不因外在的环境而改变,一切内心的满足皆在过程之中。今天我们要走近的书法家何震宇,认识他的人大概都知道他是南京医科大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是一名优秀的医生。在书法领域,他同样有着令人瞩目的成绩。对于何震宇来说,他人生的“精彩”与“可贵”,镌刻在他的医者仁心,焕发于他挥毫泼墨之笔端!
何震宇,1968年生于江苏南京,医学博士,副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南京市书法家协会理事、南京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江苏省国画院特聘书法家。师从著名书法家吴振立先生、黄惇教授。作品曾入选“国际书法大展”,“第八届中青年展”,“第四届全国正书展”等。作品被江苏省美术馆、江苏省国画院、南京江宁博物馆、南京灵谷寺、栖霞寺等多家文化机构收藏。
何震宇五六岁的时候便开始跟着爷爷学书法,他的祖父何慕韩,长期从事书法教育工作,与当时的书法名家秦士蔚、孙洵等过从甚密。深厚的家学渊源使得何震宇从小便熏陶在书法艺术的氛围中。
何振宇说:“我学书呢是比较早的,大概6、7岁的时候,就是在我爷爷的指导下呢就开始学习书法,应该可以这样讲只要是有名的碑帖我都学过,学书大概是这样一个过程,最早的时候是写颜真卿,写他的颜勤礼碑,宝塔碑,这是一个入门阶段,那么以后呢就开始写魏碑,但我写魏碑主要是写龙门十二品,就是北魏时期的一些石刻造像,那么这样呢,写了以后大概到二十岁左右的时候,就开始系统的学习贴学书法。”
何震宇帖学道路上有两位重要的指导老师:吴振立老师和黄惇教授,学习过程中入手从米芾,宋四家,往上学“二王”,学习三到五年后,慢慢对清调的书风产生浓厚兴趣。何震宇对于历史上比较有名的碑帖、范本,书法家墨迹都进行过系统研究,特别对章草有过细致学习。谈到这一路研习书法的过程,何震宇感慨万千,一路学习一路坚持,当往事慢慢铺展的时候,他的言语却是风轻云淡。书法已成为何震宇的一种生活方式。
他说:“书法最大的影响,其实它是改变了我很多的生活。对一般人而言,书法只是一种业余爱好,或者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但对于我来说呢,它是生活方式,因为每天或者每个礼拜,每个月都要安排专门的时间对书法的基本功进行训练,对他的创作理念进行梳理,同时呢花大量时间进行创作,大概就是这样一个过程。”
2005年,何震宇作为访问学者来到日本鹿儿岛大学病院研修胃肠手术。鹿儿岛在九州的南端,是一座文化名城,市内随处可见的汉字书刻又从另一个角度启迪了何震宇对书法的当代转型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
他说:“那么绝大多数,普遍的观点都认为应该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我觉得也是这样,其实我觉得创新到不一定可以去追求它,因为你对传统研究得深了,你掌握了其中的规律,那么稍微做一些变化,出来的就是自己的东西,所以我的观点是不要为了创新而创新,就是你扎实地学习传统,就可以了。古人说:‘诗,穷而后工’其实书法也是‘穷而后工’,它是一样的,你一定要很深入很扎实地钻研到传统当中,然后呢在慢慢水到渠成,才会有自己的心得。”
何震宇在书法创作中培养并升华个人性情,将笔锋、笔式、空间的控制力与自己的精神生活、性情反复磨合,以手写心,以墨迹展示自我精神和个性的情感世界。
何震宇以坚守创作时心无旁骛、物我两忘、心手相应,以实现笔墨形式与精神境界完美统一为追求的书法家。用何震宇自己的话说:“世界文化艺术之林如此广大,每种艺术形式都曾有过无比灿烂的顶峰,作为热爱中国书法艺术的我们,内心坚守固然重要,壮行千里,人生的阅历和生活的感悟更会对艺术的创造产生巨大的影响。挥毫泼墨之际,时时感到书法的温暖拂于指间,这实在是一个当代书法家之幸运。”好本期《江山雄韵,名家访谈》到这里就结束了,我们下期再会!
(责任编辑:吴海花)
请扫描视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