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观众大家好,我是刘媛。欢迎收看本期《名家访谈》,我们这期采访的艺术名家,可以说他是绘画艺术的痴迷者,绘画融入了他的生活,但一切好像又是很平淡,年月日的交替,春夏秋冬的轮回,只是时间的外在反应,他的一支画笔耕耘艺田,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数十年来,他的许多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并且获奖和被国内外机构收藏。他曾为日本海与岛博览会绘制了大型山水画,得到日本艺术界的高度评价。他就是卓有成就,在海内外深有影响的山水画家徐建明。
徐建明,1954年10月生,江苏吴县人。1982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专业。曾任该院美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现为江苏省国画院专职画家、艺委会副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江苏省建筑壁画学会副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南京艺术学院硕士生导师。
徐建明少年时代在上海画院郁文华老师的指点下,临摹“四王”浅绛山水,复溯李唐、范宽雄浑、滂沱之势,直追王蒙郁茂苍茫之气韵,这使他初步的绘画艺术由吴门的柔美虚灵之气转变为具有五代、宋初浑厚苍茫、雄健豪迈的传统根基,这也是徐建明先生成功的基础。1972年经郁文华老师介绍正式拜宋文治先生门下,时正值新金陵画派和发展时期,江苏的中国画创作非常活跃,勤勉的学习使徐建明获得了山水画的基础表现手法并对中国画艺术的审美取向有了一个较高的起点,因此也使青年时期的徐建明确立了志向,既努力奋发走进中国画的殿堂。
徐建明说:“实际上就是一边学一边创作,跟现在的学院学习不一样,那时候四五十幅画我们就跟那看,看了以后模仿,开始加上自己的感受,这样开始起来了。那么从此以后自己也是跟中国画的道路上迈开了步伐了。”
1978年,徐建明考入南京艺术学院,成为张文俊教授的山水画研究生。系统研究中国画,毕业后留校任教。曾任该院美术学院教授、南京艺术学院硕士生导师,副院长。
他说:“那么,到了南艺以后重新梳理我以前的学画历程,那时我已经了学了8年时间了,应该说也参加全国性的展览也参加了,但是那时还属于业余状态,那么到了南艺以后就进入学院学习,那时氛围是非常好的、很纯粹,我觉得那是对绘画就是兴趣和虔诚,然后对这种爱好怎么样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达到一定高度,这是当时的想法。”
徐建明先生说,中国画的历史走向,是由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和中国画本体艺术规律发展,使之产生综合文化推力而趋动形成的。其中包含画家的个体差异、个体爱好,产生每个历史阶段的具体艺术表现方式。这是必然性的偶然性。画家的思想意识,决定其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审美方式。时代的不同,对于审美对象的关注点的不同,使审美对象不以同质化的形态出现。由此产生艺术风格,是主客体的有机结合之后,在某一时空下的具体反映。
他说:“那么,我们现在通过我的学习过程和这个创作过程,我感觉我们现在的语境还带有世界化的成份,所谓世界化就是国际文化的模糊,就是说各种民族、各种宗教信仰、还有各种价值观都可以在我们的认知范围之内,都会看到,对吧?这样一来就是说艺术观念上就不存在一个封闭性,它是一种开放形态,那么开放形态反面也带来它对我们民族艺术的一种是守还是进,这样一种思考。”
“古其笔墨,新其形制”是徐建明提出的现时的中国画发展的方向,这是一个历久弥新的学术命题,也是传统中国画发展的必由之路。
他说:“那么,为什么要“古其笔墨”,古其笔墨就是代表中国画它的源远流长、它的内值也要达到,它的核心价值体现也要达到。我们学习临摹也罢、写生也罢、向高人请教也罢,它无非想得到中国画真正的核心体现,那我就是认为笔墨要“古”,这个“古”不是“旧”,是一个基因的所在。“新其形制”为什么呢,我们面对现实、此时此刻此景,你怎么样把它变为你的上升、你的画的形制当中,那就是“新其形制”,这个“新”可能到了以后又变成“旧”,那就生生不息。”
徐建明先生所说的笔墨的“古”,来源于从古至今的千万画人的文化积淀。取其“古”实际上是要传以薪火、树立高境界的追求目标。所谓“新其形制”,则是建构于“古其笔墨”基础之上的形制塑造。通过对大自然未经古人涉及和已经古人涉及的形象,进行全面的描写、取舍。二者相互贯通,形成新的形制体系,包含了笔墨可以转化的形态空间,尽情抒发,以“意”写江山,以“意”造境界。自然形成新的中国画艺术语言。 徐建明在采访中说到,当今世界信息丰富,众多文化交流频繁,中国画艺术一定会受到西方绘画、西力艺术观念的影响,所以作为一个中国西家有必要了解西方绘画。与其说是被动影响,还不如主动探求。以理性态度来加以分析、比对和研究。徐建明建明认为中西绘画在某种层面上有着同和不同之处。我们虽不能直接照搬西法,或简单的“中西结合”,然知为己用,学参中西。无疑是当代中国画家的明智选择。
采访中,我们了解到徐建明非常关注当代艺术,曾对日本、欧美艺术进行考察,并认真撰写考察报告,提出强化中国画本休语言的主张,在其艺术教育实践中也提出了“原生态的中国画教学法”。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从他的艺术实践中看到徐建明将许多现代审美要求的造型方式,潜移默化地融入了他的中国画中,既丰富了自我的艺术语言,又不会被西洋绘画样式所取代。这些都是他在参照了西方绘画的纯粹性与沿革发展的规律后深层思考的艺术体现。好了,欢迎收看本期《名家访谈》我是刘媛,我们下期见。
(责任编辑:吴海花)
请扫描视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