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密码忘记密码

张雄艺术网与中国美术家协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新闻 > > 正文

徐冰:技术训练让艺术家获得穿透力

张雄艺术网 http://www.zxart.cn发布时间:2015-01-19 来源:广州日报

摘要: 尽管很多艺术家声称技术在当代艺术中已经无足轻重乃至不值一提,但在接受采访时,徐冰却认为,技术训练让艺术家具备“一种穿透、容纳、消化各类艺术现象的能力以及执行的能力”。

标签: 徐冰 素描 天书

    新年伊始,徐冰就荣获了美国国务院颁发的艺术勋章。作为一名从《天书》开始就享有国际声誉、此后几十年间作品屡屡现身世界知名美术馆的中国当代艺术家,徐冰的个人成长经历和创作历程及艺术态度,对中国当代艺术界而言,无疑是一面具有映射作用的镜子。尽管很多艺术家声称技术在当代艺术中已经无足轻重乃至不值一提,但在接受采访时,徐冰却认为,技术训练让艺术家具备“一种穿透、容纳、消化各类艺术现象的能力以及执行的能力”。

 

    素描解决的是水平问题

 

    成长于北大的徐冰,从小就喜欢画画,在父亲指导下每天还坚持练习书法。某一日,他在院子里画画,父亲对他说:“学画画,中央美术学院是最好的地方。”这句话,深深镌刻在徐冰的脑海中,哪怕日后下乡到了北京最偏僻的山沟延庆县收粮沟村,北大、清华到大山里去招生,徐冰也不为所动。

 

    在收粮沟,徐冰第一次看到把“黄金万两”、“招财进宝”写成一个字的形式;在这里,办丧事时,老人们会翻出一些纸样,让徐冰在白布幡上“鬼画符”……这些特殊的民俗,对他后来的创作,无疑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当时,徐冰还与其他知青一起办了一本叫《烂漫山花》的油印刊物。他负责美工兼刻蜡纸,将全部的兴趣都集中到字体上,甚至想:有朝一日,要编一本《中国美术字大全》。后来,徐冰做了不少与文字有关的作品,对汉字肩架结构的经验正是得益于这段经历。

 

    1977年,一波三折进了中央美术学院后,徐冰把自己关在了画室画石膏像,一坐就是几个小时。一年级第二学期,最后一段素描课是长期作业——画“大卫”。两周的课结束了,寒假里,徐冰继续画同一张作业,当时他的考虑是,“我们讲写实,但在美院画了一阵子后,我发现很少有人真正达到写实。即便是长期作业,结果呈现的不是被描绘的那个对象,而是这张纸本身,完成的只是一张能够体现最帅的排线法和‘分块面’技术的画面,早就忘了这张画的目的。我决定,把这张‘大卫’无休止地画下去,看到底能深入到什么程度,是否能真的抓住对象,而不只是笔触。一个寒假下来,我看到了一个从纸上凸显出来的‘大卫’石膏像,额前那组著名的头发触手可及。深入再深入,引申出新的‘技术’问题——石膏结构所造成的光的黑、灰、白与这些老石膏表面脏的颜色之间关系的处理。我在铅笔和纸仅有的关系之间,解决每一步遇到的问题,一毫米一毫米地往前走”。

 

    徐冰自己认为,这张作业解决的问题,顶得上过去画的几百张素描。“素描训练不是让你学会画像一个东西,而是通过这种训练,让你从一个粗糙的人变为一个精致的人,一个训练有素、懂得工作方法的人,懂得在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中明察秋毫的人。靳尚谊先生说过:‘素描解决的是水平问题,而不是风格问题。’水平是什么?是从事任何领域者都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一种穿透、容纳、消化各类艺术现象的能力以及执行的能力。”因此,技术训练绝不是可有可无的。

 

    四年“做了一件什么都没说的事情”

 

    这种能力,在徐冰以后的创作中,一次又一次地呈现出来。首先,就是他研究生毕业以后创作的《天书》。

 

    《天书》源于1986年一个忽然而至的灵感——做一本谁都读不懂的书。这个想法让徐冰激动不已,并在内心里形成了明确的思路:一,这本书不具备作为书的本质,所有内容是被抽空的,但它非常像书;二,这本书的完成途径,必须是一个“真正的书”的过程;三,这本书的每一个细节,每道工序必须精准、严格、一丝不苟。在他看来,这件作品的命运,取决于整个制作过程的态度,假戏真做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艺术的力度才会出现。

 

    第二年完成毕业展以后,徐冰就全力以赴转入到这本“书”的创作中。为了造四千多个假字,除了在中央美院教授素描课外,徐冰几乎停止所有其他活动,开始艰苦卓绝的刻印过程。到第二年10月份,中国美术馆“徐冰版画艺术展”开幕时,他在展厅里制造了一个虚假的“文字的空间”: 三条长卷从展厅中央垂挂下来,下面摆放着不同形式的“典籍”,有线装和蝴蝶装的;有《解字卷》(无意义的字解释无意义的字),还有一个《中英对照本》(英文也是不能读的)

 

    展览出乎人们的意料,吸引了艺术圈外的很多人,“我的艺术似乎让某些人不舒服,一些老教授、老编辑来过多次,这对他们像是有‘强迫症’的作用。他们在努力找出哪怕一个真的字,这也许是因为,进入这个空间就与他们一生的工作正相反”。

 

    而对徐冰来说,前面只是牛刀小试,真正的大动作这时才开始。又经过三年时间的折腾,到1991年,120套、每套四册共604页的《天书》才真正装帧完毕。当拿到放在一个特制的核桃木盒中、封面是“磁青皮子”颜色的“天书”时,连徐冰自己都感觉到了熟悉的陌生感。

 

    也正是这四年的“无用功”——“做了一件什么都没说的事情”,让徐冰敲开了西方当代艺术圈的大门。

 

    艺术心得——只有优质的作品才能被认可

 

    19907月,为了真正了解当代艺术是怎么回事,徐冰来到了美国。开始,怀揣着《天书》,徐冰内心有一点担心——它和中国文字本身有太多的关系,另一个文化圈的人可能根本体会不到其中的意思。不料,这些作品很快就受到西方艺术界的欢迎。这些作品都是关于误读、关于语言、关于人类思维和人类表达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而这和当时国际哲学圈关注的题目不谋而合。

 

    譬如,有一个教授到徐冰的住所看到了他的作品,眼神里立刻流露出极大的惊讶,“他是一位版画家,他没想到一个中国年轻人居然把版画的概念推得这么远,无论是《天书》还是《鬼打墙》,都呈现了很当代的版画语言和概念,他马上表示第二天就带我去见美术馆馆长,让馆长给我办一个展览”。

 

    因此,在徐冰看来,艺术家像是作品与社会文化之间的传导体,导体的质量决定作品的质量。每个艺术家把自己特殊的部分通过作品带入艺术界,但客观上有些被认可,有些始终不被认可,这取决于你带入的东西,是否是优质的——是艺术系统中缺失的;是大于艺术界现有思维范围的;是对推进人们的认识有启发的——总之是能通过一种特有的艺术手段将人们带到一个新的地方。在这里“特有的艺术手段”非常重要,是艺术家工作的核心。“新的东西在这个系统本身是找不到的,必然是从其他领域或两者之间的地带才有可能获得。今天的艺术变得表面丰富多彩但在方法论上却越走越窄。太多的艺术家都会做一种‘标准的现代艺术’,真的不需要更多的这类艺术家进来了。”

 

    基于这样的自我要求,尽管徐冰后来在美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在18年后,他还是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归国,理由就一个:“我觉得中国当前的变化能给我们提供更大的舞台,是一个更新奇更有疑问的地方。”

 

    大家简介

 

    徐冰,1955年生于中国重庆,1977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1981年毕业留校任教,1990年移居美国纽约,2007年回国,现工作、生活于北京和纽约。徐冰1999年获得美国最重要的个人成就奖——麦克阿瑟“天才奖”;2006年获全美版画家协会“版画艺术终身成就奖”;2010年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授予人文学荣誉博士学位;2015年荣获美国国务院颁发的艺术勋章。其作品曾在纽约现代美术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MASS MoCA、英国大英博物馆等艺术机构展出。



(责任编辑:吴海花)

best antibiotic for chlamydia phuckedporn.com std list
hiv/aids definition ways to prevent hiv how to cure aids
wife cheaters site married men cheat
how to get hiv link early symptoms of hiv in men
sms spy app android read android spy apps free download
my wife cheated now what click women who cheat with married men
married men that cheat riaservicesblog.net why women cheat on men they love
spy android best text spy app apps to spy
spy camera for android read spy sms software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分享: 更多
用户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赶紧抢第一条评论呀。
合作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