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作为民间微型雕刻艺术的一个门类,在近年来的收藏市场中,核雕逐渐成为炙手可热的藏品。近年来受到市场追捧的核雕往往是一些题材创新的名家精品,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件核雕作品未来的价值高低。
作为民间微型雕刻艺术的一个门类,在近年来的收藏市场中,核雕逐渐成为炙手可热的藏品。近年来受到市场追捧的核雕往往是一些题材创新的名家精品,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件核雕作品未来的价值高低。
明清核雕名扬天下
核雕,顾名思义,是利用果核进行工艺雕刻的一门技艺,其主要材料为桃核和橄榄核。核雕在我国已有较长的历史,根据史料记载,我国明朝时期的核雕艺术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出现了一批著名的民间艺人,王毅(王叔远)就是其中一位杰出的微雕艺术家,他创作的核雕《东坡夜游赤壁》之舟,舟上舱轩篷楫,什物俱全,镌刻苏东坡等五个人物,精妙传神。明末散文家魏学洢写了一篇《核舟记》,生动地记述了王叔远创作之核舟巧夺天工的风貌,赞美了雕刻艺人高超的技艺。此文后来被清代文人张潮收入《虞初新志》,得到广泛流传,核雕因此而名扬天下。
明代的核雕用材主要是桃核和杏核,橄榄核相对较少。从清代中期开始,核雕的用材转向橄榄核,核雕技艺水平不断提高,名家辈出,清乾隆年间,核雕艺人陈祖章、杜士元,被人称为技高艺绝的“鬼工”。陈祖章的代表作《东坡夜游赤壁》核舟人物高达八人,人物形象刻画精致,神态超逸,惟妙惟肖,舟底还刻有《赤壁赋》全文,令人叹为观止。《东坡夜游赤壁》之核舟,也成为后世核雕的经典之作。
清末因战争等原因,核雕行业一度凋零,直到民国初期才有所回暖。
精雕细刻独一无二
核雕艺术是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的一朵奇葩,艺人们将一个个小小的桃核、杏核、枣核、橄榄核等果核雕刻成精美的工艺品,《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三国演义》等故事成了核雕艺术取之不尽的题材,由于这些果核的大小、纹理各不相同,因此每件核雕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对工匠的技艺要求也很高,没很高的雕刻水平很难创作出精美的作品。
按果核的形状和大小分类,核雕一般可分为六类:单核,又称为大核,一般直径超过5厘米,比较适合雕刻单件作品,所以价值很高;小核,通常只有0.5厘米之微,市面上非常少见,所以价格一般也很高;怪核,指形状比较奇特的果核,不用加工,本身就是一件很独特的艺术品;细长核,形体狭长,常用于雕刻核舟之类的饰品;圆核,形体通圆,是雕刻罗汉头之类作品的上佳材料;普通果核,比较常见,一般价位不高,多用来制作珠串。核雕藏品与其他藏品最大的区别是果核容易开裂的原因,一般存放七八年的橄榄核便可称为老核了,一枚果核售价从几元至几百元不等,但一经核雕艺术大师之手,成品动辄上万元并不鲜见。
小项不小行情看涨
核雕虽说是古玩收藏中的一个杂项、小项,但仍具有很明显的收藏特征:平民级别的核雕作品价格波动缓慢,而核雕精品则连年上涨。10年前,普通的核雕单件作品市场价格多在50至100元之间,工精质优的作品也仅500元左右。但随着核雕的艺术价值逐渐被市场发掘,目前一般作者的单件作品涨到500至1000元,而名家普通单件作品则可卖到数千元,而名家精品代表作甚至能达到数万元以上,而且还一件难求。早期核雕作品的价值更高,由于橄榄核不易保存的原因,目前流传下来明清时期的核雕数量较少,明清名家核雕作品价值非常高。据了解,20年前,一些清代核雕珊瑚串珠、人物手串、十二生肖手串等成交价格大多在千元左右,如今,这些明清核雕精品价格上涨了几十倍,有的甚至达到上百倍。如早在2005年北京翰海春季拍卖上,一件108粒的“清代核雕先贤人物珠串”就曾以134.2万元的高价成交,并创下了当年核雕拍卖的最高纪录;2006年,天津文物公司拍卖的“清核雕人物串珠”54粒,以16.5万元成交;2008年,上海博海拍卖公司拍卖的“陈素英现代核雕”,则以8.25万元成交。
因此,一些收藏新手在收藏核雕作品时一定要看清楚,要选择手刻核雕,出自名家之手的作品则升值潜力更大,机刻核雕看似漂亮,实则价值不高。而选择核雕艺术品题材,既可以是传统的,也可以有所创新,近年来受到市场追捧的核雕往往是一些题材创新的名家精品,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件核雕作品未来的价值高低。
(责任编辑:顾越)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行云流水,挥洒写意,在中国美术家协会党组副书...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