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南京博物院“贺岁”大展《和·合——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系列展》正式开展,共展出250件文物,从5000多年前的彩陶,到晚清的桌椅,讲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故事。这次展览一共有50余件“国...
束腰鳞纹升鼎。马晶晶 摄
“父乙角”。马晶晶 摄
掐丝珐琅大吉羊。马晶晶 摄
反映古代人生活的陶俑。马晶晶 摄
有西周第一角美誉的“父乙角”,有动画效果的“四季牧牛图”……记者了解到,南京博物院“贺岁”大展《和·合——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系列展》正式开展,共展出250件文物,从5000多年前的彩陶,到晚清的桌椅,讲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故事。这次展览一共有50余件“国宝级”藏品,其中有9件套国宝级藏品来自河南博物院。该展览到明年4月20日结束,感兴趣的公众可以去免费参观。
5000多年前
江苏先民在陶器上画星空
一进展厅的左边,就可以看到一组彩绘陶器,它们都是距今5000多年前,大汶口文化时期,江苏先民们用过的器具。“从这些彩绘陶器可以看出,5000多年前,江苏的先民们已经把花、水波、星星,都画在了陶器上。”策展人田甜介绍。
在这组彩绘陶器中,有两件“国宝级”藏品,它们平时拿出来展出的机会并不多。其中一件是“四瓣花叶纹彩绘扁腹陶钵”,“这件陶器是1966年在邳州大墩子遗址出土的,非常珍贵。先民们在白衣上用了红色与深褐色的彩绘,勾勒出颇写实并且层次鲜明的绽放形花瓣,看上去视觉冲击力很强。”还有一件“花叶几何纹彩绘陶器座”也是国宝级,这个陶器用镂空的形式来呈现图案,可见古人的审美。
3000多年前
贵族喝酒用“父乙角”
展厅中,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青铜器,有龙耳方壶、束腰鳞纹升鼎、父乙角等。田甜对记者说,这几件文物来自河南博物院,它们都是一级藏品,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国宝级”。
从河南博物院借展的9件套藏品中,“父乙角”高27厘米,上面雕刻了各种纹饰,还有铭文。记者了解到,这件“父乙角”是1986年在河南信阳浉河出土的,有铭文“晨肇贮用作父乙宝尊彝口册”12字。专家介绍说,父乙角是贵族们的饮酒用具,也和地位挂钩,贵族们依身份的不同,饮酒时所用的器具也不同。父乙角也寓意加官进爵。“青铜父乙角流行的时间非常短,加上这件器具有铭文,制作工艺特别好,所以,显得更加弥足珍贵。”
2000多年前
西汉皇室开始训练犀牛玩
不同的时期,人们的流行趋势也不同。西汉贵族们的流行文化是什么?展厅中,有一组训犀文物,很萌,也说明当时皇室们不仅骑马,还玩“犀牛”。细细看去,这组训犀文物,是一个人和犀牛面对面站立着的场景,人双手交叉在胸前,犀牛嘴巴微张,双耳竖起,四脚站立,好像在接受训斥,形象憨态可掬。“这组文物是从大云山汉墓中出土的,墓主人是江都王刘非。”田甜说,这组文物说明,西汉时期,人们已经看到犀牛,皇室还开始了训练犀牛。
互动体验
用手机拍照就能“中状元”
展厅中,展出了一个红漆的盘子,盘子上有三只猴子,分别蒙着眼睛,捂着耳朵和嘴巴,寓意不该看的不看,不该听的不听,不该说的不说……不仅有教你怎么做的“三不”,还有人生两喜,金榜题名时和洞房花烛夜等,互动性很强。
尤其是在“金榜题名”的场景中,用手机一拍,就可以看到自己中了状元的情形,让观众也感受一把金榜题名的喜悦。
展览的最后,是一个仿古厅堂,寓意全家福。观众可以在这里拍一张美美的全家福。
(责任编辑:吴海花)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行云流水,挥洒写意,在中国美术家协会党组副书...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