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片石叠山记——周矩敏水墨画作品展·南京展”4月29日在省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共展出了苏州国画院原院长、“新吴门画派”领军人物周矩敏代表作共百余幅。
从上至下分别为吴昌硕、黄宾虹、刘海粟、张大千、林风眠先生造像。 周矩敏作
“片石叠山记——周矩敏水墨画作品展·南京展”4月29日在省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共展出了苏州国画院原院长、“新吴门画派”领军人物周矩敏代表作共百余幅。在熙熙攘攘的艺术市场,艺术家是为获取更多的名和利去画画,还是为坚守一种理想、一份情怀而创作,展览现场,周矩敏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从去年7月“片石叠山记——周矩敏水墨画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到此次移师省美术馆,“片石叠山记”让我们领略到了“周氏样式”的独特魅力。民国园林人物系列是周矩敏最为大众所熟知的代表性主题,以民国布衣先生入画,洋溢着一种沉淳老派的怀旧情趣;当代人物系列关注社会生活、针砭时弊,画里画外凝结着超乎绘画本身的思考与见地;西藏风情系列打破了时空限制,恣意奔放;欧洲写生系列用笔墨色彩的交错变化形成了一种抑扬顿挫的情绪节律;20余幅2米多高的20世纪美术大师造像,更是周矩敏为此次展览增添的全新内容,通过一幅幅生动传神的大师造像,体现出对历史与传统的敬意。
要想成为让历史记得住的艺术家,必须具备别具一格的“辨识度”。整个展览,无论是民国园林人物,还是现代人物群像,趣味诙谐的画面,深厚的人文底蕴,都让观众看到了作品背后画家的影子。省美协主席、省国画院院长周京新评价说,造型是我们美术传统中的重要功底,周矩敏突出的个人面貌正得益于他独特的造型语言,还有他作品中体现出的幽默感——“做人老实,画画调皮”。对此,省文化厅副厅长、画家高云深有同感。他说,这个展览取名为“片石叠山记”,而周矩敏先生的成功正好有“三块石头”:一块是他鲜明的个人面貌;其二是他独特的个人气息;第三是他主流的审美价值观。这三块基石共同垒筑了周矩敏的艺术之峰。
画家与时代是什么关系?周矩敏认为,一位优秀的画家,他的画笔应该对社会充满感情。“如果一个艺术家不关注社会,就如同入宝山而空手归。以前我们认为,体验生活就是要去边远地区、农村,实际上生活就在我们身边,关键是你有没有去关注它并付出自己的情感。”展览现场的现代人物系列,就寄托了画家对社会现实的热切关怀。比如,《指点江山图》展现的是一群读者围着一幅“江山图”指指点点,借以讽喻社会上某类人只顾指点旁观,高谈阔论却眼高手低;《桃花源记》展现了一幅农村的日常生活图景,爷孙俩在桃树下吃饭,老爷爷叼着烟斗眯着眼,“这种朴实美好的日常生活,就是百姓心中的桃花源”;《宿雨晨花》画面中,一棵树的树根是老太太,树上结满了果子是子孙,这些子孙阳光灿烂、朝气蓬勃,树根却衰败颓然,提醒日益突出的养老问题,“外面混得再好,请记得常回家看看。”
什么是一个艺术家应该坚守的品格?周矩敏认为,艺术家应该多一些对历史与时代的担当,坚持正能量,走正本清源的正道。“如果画家只以画价排座次,比的是谁赚的钱多,谁的价位高,而不是去比谁的画更有品位,更具审美价值,那么,这是社会和时代的悲哀。”现场展出的重大题材作品《奉安大典》,描述的是孙中山在南京中山陵奉安的盛况。周矩敏说,创作这幅作品他用了整整两年时间,去档案馆查资料、形成思考的文字汇总、画了大量素描稿,甚至为此还出了一本研究性论文集。“为一张画,出了一本论文集,这就是说艺术不能仅仅做表面功夫,还得一头扎进去做学问。”周矩敏认为,艺术家要对这个时代有所担当,还须提高综合素养,“美术家除了画画,还必须阅读、写作、临池,现在文艺界流行‘官位决定价位’,所以画画写字的人都跑去抢官位了,反而是艺术品位却很少有人讲究了,这是非常可悲可笑的事。”
在熙熙攘攘的市场面前,周矩敏说自己的态度是:尊重市场,但更尊重自己的艺术。“尊重市场的另一层含义是不迁就市场,往高处走就是引领市场。如果画廊来跟我订画,对不起,你不能给我提要求。创作什么,应该是艺术家情之所至,而不应该是商人为了利益的命题作文。”周矩敏说赚钱不是他作为一个艺术家的终极追求,“比如大师造像、西藏速写系列等,市场会觉得题材太老套,没有炒作热点、卖点,卖不出价钱,但我觉得这样的创作,是一个艺术家对社会的良心,对艺术的良心!”周矩敏倡议:希望我们的艺术家们,沉下心来,耐住寂寞,好好创作出真正能传世的精品力作。多赢得市场的尊重,而非仅赢得市场份额!
(责任编辑:吴海花)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行云流水,挥洒写意,在中国美术家协会党组副书...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