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密码忘记密码

张雄艺术网与中国美术家协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新闻 > > 正文

历经沧桑也难掩东方艺术之美

张雄艺术网 http://www.zxart.cn发布时间:2015-08-20 来源:新民晚报

摘要: 今年适逢抗战胜利70周年,作为一名在英国生活多年的华人,我不禁想起那些在英国亲眼见到的由于战乱流失海外的艺术瑰宝。这些艺术珍品,即便是在那烽火连天、艰苦卓绝的日子里,也在向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展现着中华...

毛公鼎



《毛公鼎》局部拓片



中国古代雕塑品展厅,内有“昭陵六骏”中的飒露紫

 

  话题缘起

 

  今年适逢抗战胜利70周年,作为一名在英国生活多年的华人,我不禁想起那些在英国亲眼见到的由于战乱流失海外的艺术瑰宝。这些艺术珍品,即便是在那烽火连天、艰苦卓绝的日子里,也在向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展现着中华文化艺术的精彩绝伦;乃至到了今天,它们依旧那么美。

 

  历经劫难

 

  中华依然瑰宝无数

 

  1912年,清朝退出历史舞台。当时积贫积弱的中华民族虽然飘摇在一片腥风血雨之中,但艺术瑰宝一点也不减盛世的风采。

 

  1931年,日寇的魔爪伸向了东北,战火很快燃烧到了长城边。为避劫难,故宫国宝南迁,经过细挑精选,最终将精品中的精品且便于搬运的字画、青铜器、瓷器等等,装了19816箱余721513扎,千辛万苦从当时的北平运到了南京、上海,最后运到了贵州、四川等大后方,用艰苦卓绝、空前绝后来形容这次大迁徙再合适不过了。光是这些被千挑万选出来的宝贝,就有文献档案约45万件,图书古籍约30万件,陶瓷、青铜器、书画、玉石器、漆木器、文玩、珠宝等共约30万件。今天,它们绝大部分都在保存在台北故宫。

 

  连英国人都知道的中国国宝是翡翠白菜和《清明上河图》,可那时比这珍贵的更是不计其数。翡翠白菜是光绪妃子瑾妃的一件嫁妆,清朝后期的艺术品;那时故宫 所藏的《清明上河图》就是摹本。那时,价值连城的国宝价值比它们更高:父辛鬲、饕餮纹簋、宋定窑莹白划文柳编篓瓶、元临川窑牙白镂空龙凤笔筒、唐李昭道的 《洛阳楼阁图》、宋米芾的《春山瑞松图》、宋徽宗的《池塘晚秋图卷》、元赵孟頫的《重江叠嶂图卷》、明唐寅的《山路松声图》。它们价值几何几乎难以想象, 比如一对元代青花云龙纹象耳瓶,2013年在澳门春拍会上以约3.98亿元成交。即便是如此天价的艺术品,也无法和当时皇家所用的同时代瓷器相比。

 

  挑选国宝

 

  千里挑一万众期待

 

  如果问一问英国还健在的90岁以上老人,想必他们一定还记得年轻的时候有一场轰动伦敦的中国艺术展,这是他们第一次见到如此丰富而精彩的东方艺术。上世 纪30年代初,英国汉学家向当时中国驻英大使郭泰琪提议,希望能在伦敦举办一次中国古代艺术品展览,于是故宫艺术珍品踏上了首次跨洋之旅。

 

  因为是国宝第一次走出国门,当时的国民政府非常重视,在故宫博物院理事会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成立了以时任教育部长的王世杰为主任委员的11人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筹备委员会,负责展览筹备事宜。

 

  艺术品挑选酌定的程序是,中方专家负责初选,英国人定夺。经过数月的遴选,最后故宫博物院共有735件艺术品入选展览,其中青铜器60件、瓷器352 件、书画170件、缂丝28件、玉器65件、景泰蓝16件、剔红5件、折扇20件、文具16件、家具3件,占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中方提供展品总数的 77%

 

  仅挑选就用了两个多月,英方包括斐西瓦乐·大维德(Percival David)在内的5名专家鉴选古画每每以放大镜一寸一寸地检视,不放过任何一个瑕疵。一次,英国专家发现一南宋绢本画中描绘的壶形与清代的器物相类似, 怀疑并非真迹,即将其排除在入选名单之外。英国人也了解中国艺术史,乾隆、嘉庆等留下御宝硃印的名画尤被他们情钟;郎世宁的作品也被他们固执地挑了两幅前 往伦敦。

 

  要知道,那时候天下已不太平,运输条件也有局限,但为何还要远赴英国?来看当时媒体反应,比如《泰晤士报》的标题夺人眼球: “中国珍宝太美了!”第二天,该报还用“波林顿大厦人头攒动”作为主标题描述展览盛况,可见中国艺术在其国民心中的影响力。当年的《中央日报》则用“展示 泱泱华夏神韵”“传播中华文化”等字眼来描述、评论这次珍宝海外首秀。

 

  上海预展

 

  万千民众争睹风采

 

  为了检验国宝的魅力,组委会决定在上海组织预展,地点就选择外滩23号德国总 会。193548日清晨,人们早早地就从四面八方来到了这栋外滩最漂亮、最宏伟的大楼门口。上午9时,大门徐徐打开,人们鱼贯而入。虽然入场券每张元,比当时上海最高档的卡尔登、兰心等戏院贵一倍,比普通影院更是贵四五倍,但大家依然趋之若鹜,这是因为“往昔在故宫陈列展览时,每人门票须售一元,而 复须三日始能走遍故宫各殿,以窥全豹。今则撷其精英,得于一日之间,全部浏览之,则不论在时间及金钱上,均经济多多矣。”(《申报》)

 

  首日,参观者2000多人,到了14日不得不限定每天观众不超过3000人。许多人看一次尚不过瘾,接连几日前往,名士叶恭绰就是其中之一;有的在应邀参观后又购票再前往观看数次,更有从福建、湖北长途跋涉来沪参观者。

 

  展览引爆空前的“故宫珍宝热”。《申报》的报道跟随展览始终,前后长达一个多月,天津《大 公报》为预展印行了特刊;英国《泰晤士报》也专门配发了报道和评论,特别对精雕细凿的玉器大加赞赏。《申报》评论:“展览以来,因事属创举,大受本埠中外 人士欢迎,可谓极一时之盛。”这样的高人气和高度赞誉,使当时的伦敦人民也早早期待了起来,这也让中国艺术在国外的名气更加响亮。

 

  盛世汇聚

 

  世界观众纷至沓来

 

  亲历伦敦展的庄严回忆:“举行预展,展毕回国之后更在南京复展一次,稗国人可据图对照实物,是否原件完璧,以昭信实。”(《前生造定故宫缘》)所以上海 预展的一个目的,就是“昭示世人,哪些东西即将走出国门”;庄严说,委员会选送参展的标准还有一条“凡只有一件之绝品不入选”,所以像董巨(南唐画家董 源、五代宋画家巨然)、荆关(荆浩、关仝)等名画,铜器中的散氏盘等都未选入。

 

  193567日,参展艺术品从上海启运。英国政府派军舰萨福克号载运,沿途还有该国海军提供保护。725日,展品到达英国伦敦皇家艺术学院展览会。

 

  经过数月的整理、布展,1128日,“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在伦敦市中心的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波林顿大厦举行。3个多月的展期内,42万从世界各地赶来的观众走进展厅,为之倾倒。193637日展览最后一天,观众高达两万多人。英王乔治和王后、罗马尼亚国王以及普鲁士菲德烈克王子等各国王室贵胄,都纷纷前来参观。其中,瑞典王子不仅提供藏品参展,还亲自协助布展。

 

  伦敦刮起中国风,商铺别出心裁地把中国古代皇帝的画像贴在橱窗玻璃上,展览组委会宣传海报用的是宋太祖画像,报纸、杂志铺天盖地竞相报道。“他们的衣服 和我们不一样”“这些瓷器太美了!”“他们不仅有面目狰狞的龙,还有这么漂亮的艺术品!”《泰晤士报》、《卫报》、《金融时报》,甚至连保守的《每日电 讯》都不吝版面,连篇累牍地报道展览及民众的热烈反应。清宫旧藏的官窑玉壶春瓶被选为展览中最美的瓷器,刊登在专门宣传本次展览的《伯灵顿艺术鉴赏》杂志 专刊的首页。据统计,相关刊物上共刊登以中、英、法、德、日等语言撰写的有关中国艺术的研究文章100多篇。有学者甚至宣称,“展览它使世界中国艺术史的 研究进入了现代!”

 

  流失海外

 

  中国文物精品盘点

 

  来自15个国家的240位公私收藏单位提供的中国艺术品,从史前到公元1800年间的3080件艺术精品正式成为这次艺术大展的展品。展览可看作流失海外中国文物精品的一次大盘点,尤其是近代出土的青铜等器物,往往国内无而海外富。因为从19世纪后半叶到二战爆发前的这几十年正是中国文物流失海外的高峰,直到1935年民国政府颁发《古物出国护照规则》限制文物出口。

 

  亲历者那志良感慨:“展览期间,有过25 次公开讲演,所讲内容都是中国艺术,演讲者没有一个是中国人。”“展览期间,所编研究中国美术书籍、刊物,如雨后春笋,不下数十百种之多。反观我国,对于此次艺展,竟无一本有系统之英文著作,供诸外人参考。”

 

  展览轰动一时,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负责人温洛克希 望在伦敦艺展结束文物回到中国之前,故宫可以先到美国纽约展览。当时的国民政府也想通过国宝赴美展出以利国家形象宣传,获得美国民众对中国抗战的同情和支 持。但因随之而来的淞沪抗战,国宝南迁,美国人没能如愿,倒是苏联捷足先登。抗日正酣之时,19401月,国宝按照伦敦展模式在苏联国立东方文化博物馆 “中国艺术展览会”展出,同样轰动。国宝在苏联延滞一年多,先是莫斯科后到列宁格勒展览,第二年苏德战争爆发,国宝命悬一线,好在最后有惊无险辗转回到陪 都重庆,这时已是19426月了。



(责任编辑:吴海花)

wife cheaters why women cheat on men married men cheat
android apps free site how to spy on a android phone
when can you have an abortion natural abortions illegal abortion stories
chlamydia symptoms for men phuckedporn.com stds symptoms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分享: 更多
用户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赶紧抢第一条评论呀。
合作机构: